《假装在500强》 第三章 第二节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企业界最潮的事可以总结为两个字:「亚洲」。一批又一批当时的大企业都开始在亚洲采购和加工了。?(注:笔者当年也是小劳动者,跟妹妹一起帮妈妈忙做日系的照相机和成衣配件加工!)所谓的「亚洲四小龙」也在当年出现了。企业高管们争先恐后到亚洲来搞一把业绩,拿着他们的Asia Experience好找新工作。?Zecker当时的采购经理Scott也是其中之一位,在他的那段青葱岁月里为Zecker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也顺带为自己找到了亚裔女朋友(他的前任老婆)。
那年代的贸易还是相当不透明的。?Scott其实从头到尾只知道他是在跟一些台湾人在交易,却从未看过如何生产的。他根本不知道Zecker的产品分给了上百个家庭主妇做了她们家头细务后的兼职,也不知道原来还有好几层的利润被中间人和中间人的中间人分了。转来亚洲生产,直接的成本是大大降低了,低得好像没人再关注那些看不见的成本。当时品质就出了不少大事,而且无法有效改善。但低成本的诱惑实在太大了,那些「小事」就没人过问了。
Scott从来没想过要去了解背后的情况。既不去想,也想不到,就是想到了,也做不到。那些中间人,千方百计不会让客户知道背后是如何作业的。我想,当年他们是万万没想到今天上一个网就什么都一清二楚了。当时那些中间人一定认为这是长治久安的「生意模式」吧?
第三阶段「亚洲」这一转变,又为Zecker打败了不少来不及转型的对手。适者生存,要再走下去,Zecker已经离不开「Low cost region」这个关键了。中间人和Zecker在那腾飞的十年内合作无间,双方如鱼得水,你打你的美洲大陆市场,我赚我的贸易利润。可是,到了公元2000年之后,事情又不一样了。在此之前,市场的不透明让客户根本没有方法隔岸去找真正的生产者。发生过不少情况,就是即使在贸易杂志中标明是工厂的供应商,实际上也只是一个中间人。他们最爱说「这工厂我有投资的」。这样一来,很多客户就不会也不懂怎查下去了。
可是后来当所有东西都差不多可以在网上找到后,中间商早已大不如前了。一波又一波的工厂不甘只做加工的苦力活,自己走向前线,象征着「亚洲贸易」的第三阶段就这样落幕了。靠单纯买卖打「信息不对称」的中间商慢慢消失。留下来的,是做贸易越来越成熟的生产商,以及一小部份「不单纯」中间商。
某些有远见的中间厂,意识到当中间人不太靠普,也嗅到了大时代的来临,纷纷赶在改革开放的机遇在中国成立生产基地。行内知名的巨头「鑫源」就是其中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左手牢牢抓客户Zecker,右手抓建扩张,策略落地非常成功。老板是一位只懂简单英语,就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台南人。要中国不是有个地方叫厦门,又要不是那里的语言跟「台语」双通,鑫源根本不可能是今天这样子。
鑫源的成功,不能不归功于他们过人的客户服务能力。?Zecker从上到下,只要是有跟他们打交道的,无不对他们称赞有嘉。他们聆听每个人的问题,不论是工作有关和无关的话;?只要Zecker的员工到访,不论等级,都以高规格接待。他们也善于收集情报;每人每次跟Zecker人开会,吃饭,饮茶。?。后,都必须报告谈话内容,而且还分门别类,人事变动,人物性格,喜好,项目进度。?。?。都有严谨的纪录。能做到这个份上,鑫源要是不成功,也是不合逻辑的。
这年代,像Zecker这样的大企业都已经习惯了「Made in China」。习惯不是单指企业客户,就连国外的消费者也对中国制的产品非常习惯了。虽然还是很多老外吐糟品质不好什么的,但事实上他们不自知,假如突然中国制的产品消失了,以他们大部分低微的税后收入会活得很苦,生活质量必定会大大降低。这时候Zecker的华办已经慢慢成熟了。从最初的质检员+跟单员艾先生,到后来的上百人供应管理团队。
第四阶段中,单纯的中间人??差不多全部消失了,Zecker已经对自己在亚洲的供应链非常了解以及能掌控了。?Scott以及他之后的那位采购经理,每天都努力面对因这项改变而带来的各种问题。当时不少工厂刚开始直接面对欧美客户,不管在思维,人材,系统上,完全不能跟专业服务国外客户的中间人相比。单是跟沟通一项,已经头痛之极了。这些磨人的工作,把Zecker整个采购部的精力都消耗掉了。直到三年半前Ben上任后,Zecker才开始着手做一些策略性的工作。?。?。
0 回复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