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0强的日子,我一般都会同时有两到三个「老板」。讲真,初时真的是相当不习惯的。
是这样的:第一个老板是真正的老板,可以叫「部门老大」。历史上我的这位老板曾经是Sourcing Manager/Director或是head of sourcing,一般都是在国外的老外,也就是说一年其实也没见上几面的人。部门老大是Functional,功能性的上司,我要做什么,完成什么,基本上他说了算。这位仁兄是我的直接上司,招聘的时候选择我,考核我的工作目标达成度。他可以一票决定我生死,却往往在谈加薪时突然无力,然后推给我的第二个老板。
第二位boss是「行政性老板」,主要是。 。 。盯着我的考勤,像有没有上班,迟到早退。 。 。之类。历史上我的这位boss一般是Regional manager/director,CEO(Hong Kong)。一般来说,这位仁兄是不知道我每天忙什么。啊。 。 。 。正确来说是不知道,不想知道,也不该知道(嗯,500强很复杂)。所以一般我都只想跟ta保持一个友好的关系,每天微笑,偶尔吃吃饭。对于这位仁兄,我还是要尊重的,因为他会负责我的工!资!这种情况在离岸分公司其实什为普遍。举例,中国分公司的功能有好几项,而我大采购也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其他还有会像会计,品管之类的功能。只是这样几十上百的员工也得有个人去管管考勤吧?所以就有了这第二个boss的角色了。
这还不够复杂。我们采购对公司来说是「resource」,是用来支持不同项目的「资源」。而每个项目都有一个领头人,是为Project manager。一些比较重点的项目,如开发年度重点产品,公司都会认真立案,成立项目小组,然后拉资源。一个采购可能同时会支持几个不同的项目,时间和工作量都吃紧,那这些project manager就会去跟第一老板大人要人,把我斩开好几份。项目A要我的60%,另一个项目又要我的30%。 。 。这个数字是真的要确忍的。因为这是每个project做costing时的根据。举例我的正资100万一个月(In my dream!),一个要我50%工作量做了6个月的项目,单是在的身上就300万了。项目组内其他同事的时间成本加起来,就成了project cost的人力成本部分了。听起来虽然复杂又野蛮,但确也是个科学的方法。怎么说,也比单是你老板主观地觉得你有没做事要靠普一点点。大一点点的公司其实也该用这方法去管理。
这做法叫「Matrix Management」,在跨国企业很普遍(其實早在亞洲已經有了。中國明清有「兵部尚書,領三省巡抚」,日本有大名,同時也有奉行)。虽然员工身在其中会有可能不习惯,不知谁老板说了算,但对企业本身来说,是一个更高效使用资源,也更能透明看待成本的一件好事。只是首要条件是员工心态上的成熟。对于狼性小公司一点都不适合,但对中型以上的企业,越早建设这个系统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