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人都在做着两个不同的角色:买和卖。企业也是一样。不同的是,这两个功能往往分别由两派思维,目标都完全不同的人来负责。企业就在他们的互相依赖合作,又相互猜忌制衡下,一步步走下去。
在过去半个世纪,Zecker跟大部分欧美企业一样,在生产和供应这一方面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最初,Zecker的产品是由Zecker家族自己在家里的小作坊自行研发和生产的。作为拉丁裔的美国移民,在那个声称人生来平等的国度里,受着那些比他们早一到两代来到美国的「本地人」排斥。找不到工作,唯有自己动手做些人人都需要的产品来卖。刚好,那又是个猪在风口上也会飞的年代。除了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手艺,更多是由于因社会进步而来不可抵抗的刚性需求,Zecker的产品越卖越好,很快地,一个州又一个州,越来越多人认同他们的产品。家庭作坊天天加班也无法应付积累多时的客户订单了。于是,他们便去委托附近的小工厂去代加工了。到此,第一阶段已完结。
Zecker开始把工艺分开,发给不同的小工场去加工。离开了纯手工自家经营的小模式后,分工合作的模式很明显带多利多于敝。不少生产工艺Zecker本来自己是不会的,但分发给专门工厂后往往有更创新更高效的新工艺出现。就这样几年内Zecker的生产力大增,做出了更高质,更便宜的产品来。资源累积起来了,他们就利用在开发新的市场,新的产品上。?Zecker这种模式在当时是较超前的,在以后十年慢慢成为欧美企业的主流。永远是后知后觉的商学院为此起了一个学名,叫做「Outsourcing」,也就是第二阶段的重点了。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