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叔精选文章:输在起跑线(2014年5月)
写一下我那让人焦急的女儿。是「让人」,不是让我。
说一说现时的情况。 Jin 快要4岁了,如果以一个香港家长的眼光去看,可能都会担心。她还未读出26个英文字母,只能认出小量的英文词汇。对基本的加减还可以,但常常错。中文字就更差了。没看懂几个。音乐方面是完全没有任何特技。既不会弹琴也没学什么芭蕾舞小提琴。爱玩水但不会游泳。以华人社会的标准来说,她简直是入名校的炮灰。别人家长在知道她的进度后,口说担心,心中的喜悦都写在面上了。我也往往只冷冷回一句,「慢慢来吧」。目前为止我们一个早教班都没上过。
朱大小姐在某些方面还是拿得出手的。她很喜欢动手(跟我完全不像)。学校的劳作和cooking课是她的最爱。在家里除了跟我玩过家家之外,最能让她集中的不是iPad,而是跟我家佣姐姐动手做小劳作和画画。几个月前还不太会的,现在画小花花小屋啥的都会了。画好了她都会很开心的让我来品评她的大作,而当然她永远都只会听到赞赏。
今天的世界,和我小时候已经是根本性地不同了。一个G字开头的工具,加上你的好奇心,就能让你穿越千百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习,根本就不再需要去强记任何东西了。求学问知识,你唯一需要的就是动力。我很爱维基百科,闲来无事都可以花时间在上面看。好奇心就是动力。知识学不尽,不如学一套如何引发好奇心去学习的方法更好更重要。孩子都有好奇心的,但很容易被各种让人生厌的教学方法打击掉。我很乐于让她花时间在做喜欢的事上,只要不是坏习惯就好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我自己活了三十年后才懂得的快乐。我们不急于成材,成大事。最少,一个4岁的孩子不应该急。这个年龄唯一的任务,就是健康快乐地成长。如果真的要去学习些什么的话,那就是自理能力,礼貌,阳光,还有「learn to learn」。绝不以她懂得拼umbrella为荣,也不会为她能在一群小P孩中拿个什么第一而骄傲。不急,不战。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马拉松,或者说根本不应该被说成是一场比赛。
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懂得拉小提琴知道九大行星却不懂自己上厕所,在香港不是怪事。那些该死的名校收生标准造就了「怪兽家长」。这些家长,节衣缩食也给孩子报上十个八个兴趣班。他们本身应该也是中产,一辈子在学校在公司在朋辈间都在比较。斗,就是他们的生存方法。他们不敢,也不知如何停下来。 (其实我在某段时间也是如此。不工作了突然不知所从了)作为父母,他们很自然地把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人生经验教给下一代。华人社会普遍如此。结果,国外大学都是中国留学生们拿奖学金的,而华人员工一般都比老外勤奋出色。厉害吗?可喜可贺?中国人很有竞争力(至少,竞争心),但是却很累,一辈子都很累。 Win or lost?
Jin的一位同学的土豪爸爸(是位急症室医生)跟我聊天时说了一个很牛但又深刻的话。 「我的孩子不用跟人比,因为他的钱花不完。我只想他做他喜欢的事,过得开心」。我不是土豪,但同样说出了我的心声。人生的打拼,她爸,她爷,她太爷三代付出的汗水基本上已经够多了,用不着她来个苦迫四代同堂。让她能尽情地摸索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是luxary, 但也是我的任务。
在香港,国际学校的既念可能跟国内不一样。在我中学时,我们都侃称国际学校的学生数学白痴(当然这样说是不客观的,只是当年的小儿之见)。他们的学生,学术程度都比我们「传统学校」低,也不用参加把我们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会考和高考。我们在念书,他们就整天去玩。香港的国际学校,真心不是什么精英教育。相反,同年龄的孩子,普通学校的学生一般会比较勤奋,专心,知道的知识都会比国际学校多。尽管如此,我还是为女儿选择了这条路。让她轻松学习,不急学那些与生活生命无关的多余学问,不硬学那些只为应付考试的技能。未来的日子里,我也已经放好了心态,彻底地不以市面上的标准去强求孩子。相信一定不会容易。
如果将来,她愿意主动去从不同角度去了解问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愿意勇于去尝试不同的体验,那我给她安排的教育就算是成功了。若然她有一天觉得自己不如别人,那输在起跑线也不一定是坏事。我自己的故事,就是比龟兔赛跑更有说服力的例子。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