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生意们(二)
2001我在3M是负责manufacturing outsourcing的,是采购中比较有向工程技术的一环。当时我负责的产品是一种隔热隔声的物料,在业内很有名气。现今的4S店估计也是在用他们来做隔音加工的 。有次我在冲凉时想到那么是不是可以用来做一块布,弄成窗廉,把门窗的嘈杂都隔了?忽然间鸡血上脑,觉得自己解决了世界粮食问题一样,解决了「亚洲大都会的失眠问题」! !一轮热血后是很搞笑的纠结:
1、我究竟要不要跟老板聊聊呢? 3M向全世界说是最支持员工创新创业的,也有例子说是公司出钱你去做这生意,然后分成。但是! ! !真的吗?在亚洲也一样吗?人家知道了不白白拿走了idea?
2、想法是不错了,但要真做一个这样的东西出来卖,我还差什么呢?要做多大?要怎样才能拉起来?要怎样去测试?这就是后来我极力学习的「Product industrialization」的原因了。一个IDEA 变成一个产品,再变成一门生意,可能就是从0到1的困难了。
3、后来问了单单是买料做样板也要好几千元! ! !我23岁那来那么多钱呀。所以后来,我又学会了「没钱别学人家做生意,除非你打算卖身」。
结果,在众多的问题下,一个23岁读了不少书但缺乏实际经验和行动力的小弟就这样不了了之。然而这事却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后来,不管是「dot com」年代,又还是近年TM的互联网思维年代,对于一代又一代心高气傲的屌丝掂着「成名要趁早」这码事,毛都未长好就去创业的人,我都心中来个呵呵就好了。不是钱的事,不是IQ,EQ的事,不是经验学历的事,而是所有加起来后的事,再加大量的运气,你才有机会成为一个传说……至于成不了传说的99.999999%,我们还是一步步把自己的小事做好就是个成功了。就算到了今天的条件,我也只敢小心亦亦地守好自己的巧克力小生意而已。
另一个启发,就是这件事打开了我对Product business 的兴趣。现在想起来,原来这思维从来没离开过我。好奇心,分析能力两把利刀让我差不多是看到一件产品一个模式一种现象后就会知道究竟是什么葫芦卖什么药。我很习惯从产品去想他能带来的方便和价值。同时,一种技术(3M那隔音技术)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做成产品,入侵不同的市场。创新需要的不是科技,而是应用的创意。这种能力,在及后漫长的采购职涯上熟成。想一想,好像前途什么的命运早已安排好,没什么好想的……
话说,如果当时我真的向公司说出我的创意,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真的不用被邻家啪啪啪声和那些低级改车声音吵醒呢?
话说,世事是没有如果的……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